溥仪16岁大婚缺钱,把国宝抵押40万元
据说,当时愿意死心追随溥仪的清朝遗老遗少,竟然多达一千多人,盼望着他能有一天能够东山再起。
但是,这过日子不能光嘴上喊喊,这“名存实亡”的皇宫,按照条例政府每年只拨给四百万元新币,这么多人怎么也不够花。
偏偏溥仪生来富贵命,不懂得勤俭节约之道,平时也不过问此等小事,依旧大手大脚开销,生活一下子就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状况。
1922年,溥仪16岁之时,明知道往日风光不再,却仍要打肿脸充胖子,吩咐宫中上下依旧按照旧历,开始为他操办大婚典礼。
初步估算,这大婚典礼花费银元就要数10万两以上,此时国民政府早已不能按时如数发放皇室的经费,这钱财该怎么筹集呢?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大量拍卖、抵押皇宫里的金银财宝。自此大量宫中文物开始流落民间。
这次也不例外。溥仪当然不能亲自出面,于是叫岳父与北京的盐业银行签订了一份抵押合同。
其中,里面就有金编钟、金册等物件,而当时金编钟仅仅被抵押40万元,其它物品共计40万元,几乎是“白菜价”典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按照当时的社会局势变化,估计溥仪所率领的皇宫遗老遗少们,能够按时赎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大婚当天,按照宫廷旧习,金编钟再一次被敲响,同时也是大清朝最后的一次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