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10多年前就预测:中国能在这个领域大干一场
图为2013年6月13日,参考消息头版头条刊出外媒关注中国太空事业成就的报道。
2000年10月31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中国何时能圆太空梦?”彼时,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发出这一疑问,并刊出大篇幅报道,聚焦中国包括北斗系统在内的一揽子太空计划。
2007年,西方对北斗系统的关注激增。当年2月3日,中国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一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后,美国、欧洲、日本等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字里行间不乏对中国卫星定位系统发展速度和雄心的意外,以及隐隐的“担忧”。
“欧美全球定位系统面临中国竞争。”当年2月的一篇报道中,尽管中国并未公布详细的卫星计划,但《德国金融时报》仍靠分析中国在瑞士的原子钟订单量作出这样的猜测。
“不要小看中国……他们可以(在太空领域)大干一场。”美国田纳西大学行星地质研究所的劳伦斯·泰勒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这样预测道。
看到北斗系统的成长,外媒悄悄改了口
事实上,中国的行动也证明了自身的决心:无论外界声音如何,都无法改变中国科学家有条不紊推进北斗的步伐。
翻阅《参考消息》2012-2013年的报道,你就会发现,这一年多里,外媒对中国卫星定位的报道基调逐渐转向悲观和失落,而这一切伴随的是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初步建成并开始向周边国家提供区域服务。
2012年年底,美联社注意到,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开始向中国境外的亚洲用户提供服务。“创建该系统最终是为了与美国的GPS一争高下。”报道说。
图为2012年8月8日,参考消息刊出外媒关注中国北斗卫星系统报道。
而德国《经济周刊》网站则援引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的话指出,“北斗”系统的总体性能与美国GPS相当,但成本更低。
事实上,随着更多卫星的成功发射,北斗的服务区域更逐渐从东南亚延伸到以一带一路为牵引的全球范围,广泛服务于各国农业、气象观测等领域。而2016年助力中国南海维权,更是成为北斗系统55颗卫星“成团出道”历程中最为亮眼的演出之一。
到了2018年12月27日,中国宣布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境外媒体的关注度更是达到一个高点——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称,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正在普及使用北斗系统的产品。此次北斗系统开始全球服务之后,北斗系统的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彭博新闻社网站则称,中国替代美国GPS的系统将其业务范围扩大到亚太地区以外,其目标是在将来成为一项占主导地位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