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棋局要颠覆:叙倒戈,俄伊布局接近崩塌!
二、链断伊俄——武器通道的切断与地缘杠杆的失效
叙利亚境内通往黎巴嫩、伊拉克的陆路走廊,长期以来是伊朗向真主党、伊拉克民兵运输导弹、无人机、轻武器的“血脉通道”。笔者在去年专栏中曾详述,该通道每月运输规模可达200‑300车次,包括“法塔赫‑360”弹道导弹部件、“沙赫德‑136”无人机组装套件等关键装备。
朱拉尼宣布切断通道后,以色列军方首次公开承认“已在戈兰高地观测到叙利亚政府军对伊朗护卫车队的拦截行动”。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在闭门会议上坦言“后勤体系遭遇十年最大危机”,德黑兰被迫启动成本高出五倍的海上秘密航线。
对俄罗斯而言,叙利亚不仅是地中海最后的战略支点,更是其“南下战略”的枢纽。俄军在塔尔图斯港的扩建工程、赫梅明空军基地的远程雷达阵列,皆依赖叙利亚政府的配合。朱拉尼的转向,意味着俄军未来在叙利亚的每一次调动都需经过美军情报部门的“默许”。莫斯科‑德黑兰‑大马士革轴心,已在事实上瓦解。(本文由AI辅助生成)
三、美式阳谋——霸权巩固与油价震荡
美国此次操作,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版。
军事上,美军中央司令部可直接利用叙利亚东部基地监控伊朗西部防空网,并与以色列、约旦形成“三角侦察‑打击体系”;
能源上,沙特与阿联酋趁机推动OPEC+增产,国际油价应声暴跌7%,布伦特原油一度击穿70美元/桶——这既打击了俄罗斯的财政命脉,也压缩了伊朗的走私石油利润;
科技维度,美国向叙利亚政府移交了民用无人机侦测系统,用于监视边境非法越境,实则同步获取伊朗革命卫队的机动部署信号。
笔者必须强调,美国此举并非为了“反恐”——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残余势力早已不成气候——而是彻底重塑中东权力架构。当俄伊失去叙利亚支点,美国便能以更小成本遏制两国南下印度洋的企图,同时为下一步与东大的太平洋博弈积累战略冗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