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访美遇袭秘闻公开 刺客持刀快速上前
早期的留学生绝大部分是公派,目标主要是美欧日发达国家,专业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1980年之后,允许自费出国留学,大大激发了全社会支持留学教育的积极性,使留学由单纯的教育行为转化成一种社会行为。美国迅速成为出国留学的首选国和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到美国去!到美国去!”这是80年代一篇小说的名字,也成了许多青年学子的目标。与出国潮相伴随的,还有长久不衰的英语热。
学英语的人多数并不为了出国。在英语热中,来自美国的教材和节目,拥有相当的影响。英语900句、“基础英语”、美国之音的英语教学节目……都有相当的“粉丝”。1981年美国首次在中国举办托福考试,其后参考的人数直线上升。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后期,自费留学逐渐增多。而从90年代末期至今,自费留学迅速扩大,并且呈现出低龄化、学习领域广泛化、目标国家分散化等趋势。托福和“GRE”的成绩越考越高,相关的英语补习班越办越火,再后来,GMAT、雅思,等等,各种出国英语考试层出不穷。
1980年美国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是“文革”之后第一部进入中国的美国电视剧。男主角麦克的太阳镜成为了当时潮人的必备装备。同年,中国引进的第二部美剧《加里森敢死队》开播,随后是《车队》、《未来世界》和卓别林作品等美国电影的引进。最早引进的几部影视剧,虽然大都质量平平,但还是打开了人们了解美国的一扇扇窗口。而1982年放映的美国电影《冰峰抢险队》,却在许多青年人心里引起巨大波澜,甚至引起当时一场关于“人生的路是否越走越窄”的讨论。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因素,逐渐使美国形象在中国民众中清晰起来。由此人们更多地了解了美国和西方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中的许多内容。
访美后现强音:实在不行,那关系就倒退吧!
据为邓小平访美担任首席翻译的冀朝铸回忆,在访美期间,邓小平的风格是友好而坚持原则,从不在原则问题上让步,但永远准备寻求双方的共同点。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会议员时,一些议员曾就台湾问题提出一些挑衅性问题,邓小平总是态度明确地强调: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的政策是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我们永远不放弃使用武力。但是总的来说,邓小平访美的各个场合,包括美国记者对邓小平的采访,气氛都是友好而不失礼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