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国向日本投三颗原子弹:有一颗神秘失踪
战后在日本主持“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工作,并主导报告的保罗·尼兹(1963-1967年任美国海军部部长、国防副部长,1989年出版《从广岛到真相大白:决定的核心》)是“提前投降论”的主要倡导者,事实上根本找不到可以支撑保罗·尼兹观点的战犯口供和文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热衷修正历史、涂抹真相的“历史学家”在保罗·尼兹观点上,还进一步推导出更为荒诞的结论,譬如日本侵略无害论,等等)。事实上,在日本天皇作出广播投降的决定后,仍有顽固分子武力侵入宫殿,暗杀了宫殿侍卫长,企图予以阻止,还试图杀害时任的日本首相。
美军海军陆战队前副司令、二战对日战争亲历者雷蒙德将军与佐治亚州高等法院资深法官丹·温合著的《进攻日本:日军暴行及美军投掷原子弹的真相》一书批驳了近年来在日本、中国、美国等国学界颇为流行的“原子弹不必要说”、日本“提前投降论”等观点,指出原子弹的投掷不仅避免了美军登陆战必然要付出的惨重伤亡以及日本军民的伤亡,而且更重要的是,挽救了大量中国人以及日本东南亚、南亚占领地区平民的性命。
为什么投掷原子弹,可以起到拯救数十万乃至更多中国人、朝鲜人、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平民的作用?书中就此首先回顾了日本自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50多年时间里,在中国、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的持续化、极端化的暴行。这种暴行不仅包括侵入期内对战俘和平民的屠戮,更在占领期内开展以平民为实验对象的生化实验,肆意捕杀平民。曾有不在少数的中国学者宣称,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有关,意思是说,因为抵抗才招致了报复,如果不抵抗,当个顺民,服服帖帖,马上就能享受到视同日本本土国民的保障待遇。还有经济学家就此为汪精卫一干人发表辩护。
《进攻日本:日军暴行及美军投掷原子弹的真相》书中对此给出了日军在中国本土、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占领区的暴行介绍,包括南京大屠杀和1945年2月在马尼拉上演的残暴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的屠戮。书作者汇总数据指出,仅1931-1945年,日军直接屠杀人数(不包括因此带来的饿死的人数)就达到了3000万,这其中包括许多在日军铁骑到来时望风而降、根本未曾组织过激烈抵抗的地区的平民。简言之,日军有屠杀平民的传统,不会因为占领区平民是否抵抗和配合就给予差别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