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来源:自由
四、 笔者评析:暗战背后的战略逻辑
对乌克兰而言,策反俄飞行员虽风险极高,却是打破当前战场僵局的潜在捷径。若能获取“匕首”导弹的实测数据与结构信息,乌军及其西方盟友可加速研发反制手段,甚至仿制同类武器。
而对俄罗斯,此次事件再次凸显其“以攻代守”的安全哲学:不仅要在战场上摧毁敌方设施,更要在情报层面主动设局,使对手的渗透行动反成己方宣传素材。
值得看官深思的是,这场暗战发生在东大持续呼吁和平谈判的背景下。东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博弈,正从明面的军援与制裁向更隐蔽的技术窃密、网络攻防与心理战延伸。若此类行动常态化,任何一方误判红线都可能引发更危险的连锁反应。
结语
米格‑31的座舱依旧冰冷,跑道尽端的夜色仍浓。300万美元现金与西方护照的幻影已随FSB的收网而破碎,但“匕首”导弹掠空留下的尾迹,却长久烙印在当代军事谍战的史页上。当战争从战壕蔓延至键盘、从沙场渗透至心灵,每一名军人与每一件武器都成了隐秘战线上的棋子。而这盘大棋,远未到终局。
(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