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来源:自由
二、发展历程:从首台样机到芯片革命,东大速度震撼全球
看官们或许不知,东大的微波光子雷达之路始于十余年前的艰难探索。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虽比美国DARPA(20世纪80年代末启动)和欧盟起步略晚,但进展神速。2017年6月,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李王哲团队联合中电14所,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微波光子雷达样机,并通过外场测试,首次获得非合作目标(如波音737客机)的成像图样,分辨率比国际同类高一个数量级(约30倍),图像清晰度碾压传统雷达的“红点显示”。 当时,该雷达在100公里外锁定波音737,辨识出发动机、襟翼导轨等细节,体积却比传统设备小一万倍。 此后,东大不断突破:2019年珠海航展,中电14所展出具备六大优势的微波光子雷达,包括抗干扰和反隐身能力;2025年初,薄膜铌酸锂芯片的问世将分辨率推至厘米级,验证了“继续提升一个数量级”的潜力。 这一历程印证了笔者的观察:东大技术路径从双站雷达体制的光子架构起步,逐步转向芯片级集成,最终以材料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三、性能优势:大带宽碾压电子瓶颈,军民两栖应用前景广阔
微波光子雷达的杀手锏在于其超大带宽。传统雷达以电子为载体,带宽受限;而光子技术将微波信号转为光信号处理,光的频率比电子高数个数量级,带宽得以指数级提升。这意味着目标反射信号携带更多信息,成像分辨率、抗干扰能力和目标识别精度全面碾压传统系统。 具体而言,其瞬时带宽比传统宽带雷达高数倍,能快速识别“低慢小”(低空、慢速、小目标)和“高快隐”(高空、高速、隐身目标),为作战平台提供实时精细成像。军事上,它可搭载战机或卫星,让隐身战机失去“护身符”,甚至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精准跟踪目标;民用领域,遥感监测、气象预测、智能交通和民用无人机环境感知都将受益。
笔者特别注意到,该雷达采用高稳定光生基准源,相位噪声比传统源低两个数量级,这为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探测奠定了基础。 当前,国际竞争白热化:美国DARPA分三阶段推进,欧盟芬梅卡尼卡集团规划四步走,俄罗斯无线电电子技术联合集团也在发展“射频光子相控阵”。但东大的厘米级芯片已树立新标杆,关键技术如高性能本振产生和混频模块的突破,让东大在射频光子领域占据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