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吨空中巨鲲破局在即,解放军苦等重直来了

2025-10-22 来源:小鸟

想象一下这些场景:

跨海锋镝: 数架AHL从075舰甲板上咆哮而起,机腹下吊挂着装备30毫米机炮的第三代“猛士”突击车,直接越过敌滩头防线,在岛屿中央实施“剖腹”一击。

高原点穴: 在海拔4500米的秘境,一个完整的122毫米榴弹炮班,连同弹药,被AHL一次吊运至前沿阵地,对敌形成炮火奇袭。

战略投送: 在抢险救灾中,AHL能将重型工程机械直送堰塞湖顶点,能将预制桥梁吊装至峡谷之间,成为打通生命通道的“天降神兵”。

一位长期关注此项目的退役大校曾说:“有了AHL,我空突部队的作战想定,可以全部推倒重来。我们等的不是一架直升机,而是一个全新的作战维度。”

四、九年蹉跎:合作迷局与自主破壁

理想丰满,但AHL的九年长征,路途坎坷。

2016年,中俄签署联合研制协议,被外界视为“天作之合”。俄方有米-26的深厚底蕴和技术,中方有充足的资金和现代化制造能力。然而,这场联姻似乎步了CR929宽体客机的后尘。

核心矛盾,依旧在于“主导权”与“核心技术”。 俄方希望像过去一样,掌握设计主导权,让中方主要承担资金和生产工作。而历经多年发展,中国航空工业早已不甘于只做“高级代工厂”。

转机,出现在最核心的“心脏”领域。

过去,我们最大的瓶颈在于缺乏5000千瓦级的大功率涡轴发动机,这正是当初不得不与俄合作的关键。然而,在最近的航展上,国产5000千瓦级涡轴发动机已公开亮相。

这款“中国心”的破茧而出,意味着AHL项目最大的“卡脖子”环节已被打通。我们不再需要看人脸色,具备了独立自主发展重型直升机的底气和能力。

(本文由AI辅助创作)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