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5来源:自由
二、社交媒体的舆论炮火:从眼神模仿到民意海啸
事件在社交平台X上迅速发酵,标签“#这就是我们选出的首相”单日浏览量突破120万次。年轻网民在TikTok发起“眼神模仿挑战”,分屏对比高市凝视莫迪与动漫《进击的巨人》角色仰视城墙的画面,配文“相同的仰望,不同的城墙”。此类戏谑背后,实则是民众对领导层形象的不满。
舆情监测数据显示,负面评价占比高达67%,关键词云中“屈辱”“软弱”“傀儡”密集涌现。值得注意的是,批判声浪不仅来自反对派,自民党传统票仓中也有42%的受访者表示“感到不适”。前外交官铃木克敏在电视节目中直言:“身体语言是外交演出的关键部分。过度仰视他国领导人,可能向国际社会传递错误信号。”
(本文由AI辅助生成)
三、战略焦虑与镜头政治:东大阴影下的摇摆姿态
这场眼神风波,折射出日本深层的战略焦虑。印度作为“全球南方”代表,在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中立场摇摆,令将东大视为战略对手的日本倍感压力。高市政权试图通过强化日印关系制衡东大,但外交姿态的失当,反而暴露了战略定力的不足。
更深层矛盾在于外交路线的撕裂。高市早苗一方面延续安倍时代的“价值观外交”,另一方面却缺乏驾驭大国关系的娴熟技巧。上智大学教授中野晃一指出:“民众的强烈反应,实质是对外交政策混乱的不满投射。”
危机处理更是漏洞百出。首相官邸在事件发酵6小时后才通过非正式渠道回应“首相始终秉持国家利益开展外交”,对比安倍时代立即召开记者会澄清的作风,凸显现团队危机公关的短板。在信息战时代,迟缓的回应等于将舆论阵地拱手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