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来源:自由
二、东大的“护城河”:技术沉淀与产业链霸权
东大在稀土领域的优势,是数十年政策引导与技术攻坚的结果。早在1992年,东大便将稀土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通过持续投入,在分离提纯技术上建立起可能领先20年的代差。东大企业能稳定量产纯度达99.9999%的稀土产品,而美国技术仍徘徊在99.5%左右——这微小的数字背后,是工艺积累的天堑。
更关键的是,全球超过90%的稀土专利由东大掌控,形成一道难以绕行的“专利墙”。美国企业若想另辟蹊径,不仅需突破技术瓶颈,还可能面临知识产权诉讼的狙击。此外,稀土资源本身亦分轻重:美国矿藏以轻稀土为主,而F-35、核潜艇等高端装备不可或缺的重稀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即便美国能生产轻稀土磁铁,其国防命脉仍受制于外部供应。(本文由AI辅助生成)
三、美国的“实验室样品”:从象征到量产的鸿沟
贝森特财长展示的磁铁,由美国企业eVACMagnetics生产,却被业内讥为“实验室样品”。其军用级磁性能、环境稳定性等关键参数均未公布,亦无独立认证报告支撑。从一块成功的实验磁铁,到满足美国工业体系需求的大规模、标准化、低成本量产,中间横亘着产能、成本与环保三重难关。
这家美国唯一的稀土永磁体工厂,规划年产能仅1000吨。对比东大2018年13.8万吨的产量,不足其1%,对于美国年均数万吨的需求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更残酷的是成本问题:美国自行生产稀土的成本预计比东大产品高出3-5倍,在自由市场中毫无竞争力。而稀土冶炼产生的放射性废渣与酸性废水,更在美国严苛环保法规下举步维艰,项目审批周期可能长达十年以上。即便政治力量试图推动,环保组织的压力与市场规律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