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2 来源:小鸟
更讽刺的是,俄罗斯固体化转型的独苗——“布拉瓦”导弹,本质上仍是陆基“白杨-M”的削足适履之作。其12.1米长度、2米直径的“短粗”构型,暴露了俄罗斯固体火箭发动机小型化技术的乏力。相较于中国巨浪-2早于2012年完成定型,布拉瓦直至2019年仍深陷试射失败泥潭(近40次试射中10次彻底失败),这种时间差背后是工业体系断代的残酷写照。
二、巨浪的降维打击:从射程革命到材料碾压
中国潜射导弹的崛起是一场精准的“非对称超越”。在地缘劣势的倒逼下,巨浪-2/3系列实现了三大技术突围:
射程霸权:在低纬度海域威慑北美需突破12000公里门槛,而布拉瓦仅8000公里的射程仅能依托北冰洋前沿阵地;
结构艺术:巨浪系列采用的碳纤维壳体比布拉瓦的芳纶纤维强度提升47%,减阻整流罩设计使水下航行稳定性远超俄式“布朗运动”弹道;
推进剂代差:中国N-15B推进剂比冲达280秒,对比布拉瓦HTPB推进剂的260秒,相当于让导弹多携带15%的有效载荷。
尤为关键的是,中国通过“水下发射大型固体运载火箭团队”的体系化攻关,实现了从实验室创新到战备值班的无缝转化。官方表彰材料中“投送距离世界第一”的表述,实则是向世界宣告:太平洋深处任何一艘094型核潜艇的打击范围,已覆盖北美全境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