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捡到中国PL-15E导弹残骸如获至宝?

2025-10-21 来源:小鸟

3. 抗干扰能力:电磁空间的“隐形盾牌”

PL-15E在实战中无视“阵风”的电子对抗系统,背后是复杂算法与硬件冗余的融合。印度曾斥资引进以色列“埃尔塔”电子战系统,却连巴军老式干扰都难以有效反制。没有自主的电磁环境模拟能力和算法积累,仿制抗干扰模块如同盲人摸象。

三、逆向工程迷思:为什么印度难成“第二个中国”?

历史上成功逆向工程案例,无不依托完整工业体系与长期技术积累。中国曾通过分析F-14残骸提升航空材料技术,但前提是已有歼-10、歼-20的研发底蕴。印度却面临三大死结:

1. 军工体系的“碎片化”

DRDO主导的“阿卡什”导弹研发30年才勉强服役,“阿琼”坦克至今仍是“拼装怪胎”。缺乏顶层设计与跨部门协作,使得印度军工常年陷于“立项-延期-失败”的循环。

2. 人才与设备的双重短板

高精度雷达检测设备、风洞实验室、复合材料工艺——这些关键基础设施的缺失,让残骸分析举步维艰。更严峻的是,印度顶尖理工人才大量流向IT金融领域,国防科研队伍青黄不接。

3. 地缘政治的“玻璃天花板”

西方虽愿向印度出售成品武器,但核心技术的封锁从未放松。例如美国《国际武器贸易条例》直接禁止关键军工技术外泄,印度若想通过“盟友”获取雷达源代码或燃料配方,无异于与虎谋皮。

(本文由AI辅助创作)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