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来源:自由
二、加里宁格勒:钉在北约肋骨的钢楔
事件的核心焦点,始终绕不开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不沉航母”——加里宁格勒。这片与本土隔绝的飞地,如今已部署伊斯坎德尔-M战术核导弹、S-400防空系统及电子战部队,成为莫斯科反制北约东扩的最前沿堡垒。笔者注意到,近期俄军在此频繁演练“防空遮断”课目,假想敌正是北约侦察机与无人机群。
更值得看官警惕的是,加里宁格勒与立陶宛的边境线仅80公里,俄军战机升空后数分钟即可切入北约领空。这种地理上的“窒息距离”,使得任何雷达误判或通信延迟都可能引爆冲突。此次18秒事件,实则是俄方对北约预警体系的一次“压力测试”——正如俄军事专家所言:“我们需要知道他们从发现到反应需要多久”。
三、北约的“东翼焦虑”与战略被动
立陶宛的激烈反应,折射出整个北约东翼的集体焦虑。自俄乌冲突以来,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累计报告逾百次“领空异常事件”,从疑似侦察机、无人机到神秘气球,手段层出不穷。但北约的应对始终滞后:爱沙尼亚军方向笔者透露,其雷达站常遭遇强电磁干扰,导致目标追踪中断;而拉脱维亚则抱怨“盟友战机响应需20分钟以上”。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战略被动。北约在波罗的海的防空体系依赖“轮岗制”——由成员国轮流派驻战机执勤,这种临时性部署难以形成持续威慑。反观俄军,则以加里宁格勒为圆心构建了全天候战备网络。笔者曾引用美军报告指出:“俄军电子战部队可在冲突爆发首小时瘫痪北约东翼80%的通信能力”。(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