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来源:自由
战略迷雾中的导弹游戏
特朗普一句“未认真考虑”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像在赌桌上轻敲桌面的手指——既未押注,也未离席。这种刻意模糊的表态,恰是美式战略博弈的经典剧本:用不确定性筑起威慑高墙,又在墙头留出可进可退的台阶。笔者观察到,这场围绕战斧导弹的“心理战”,早已超越俄乌战场本身,成了国内选情、对俄博弈、联盟政治的三重棋局。

一、战术武器?战略信号?战斧的“模糊威慑”
战斧巡航导弹的射程可达2500公里,若部署于乌克兰境内,足以覆盖克里米亚乃至俄罗斯本土纵深目标。但特朗普团队刻意强调“未认真考虑”,实则为这种致命武器披上战略模糊的外衣。
这种手法并非首创。2023年美军提供陆军战术导弹(ATACMS)时,也曾通过“限量供应”“射程限制”等条件自我设限,既避免过度刺激俄罗斯,又让乌军获得实质性打击能力。而今战斧议题重现,实则是将“可控升级”的博弈玩到极致——武器本身是战术性的,但释放的信号却是战略性的。
笔者曾分析,美式军援从来遵循“试探-评估-升级”的循环:先放风试探俄方反应,再评估战场风险,最后通过技术参数(如射程、弹头、使用条件)控制武器实际影响力。战斧导弹的“考虑中”状态,正是试探阶段的心理战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