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来源:自由
二、北美与欧洲首次纳入射程:旧安全逻辑的终结
过去几十年,西方信奉“轰炸伊朗而无本土风险”的逻辑——美军基地在前沿,伊朗却打不到美国本土。如今这一逻辑彻底崩塌。一旦伊朗洲际导弹服役,美国本土将不再是无忧后方,欧洲也不再是“安全孤岛”。北约的集体防御条款(第五条)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若伊朗对欧洲目标进行威慑,美国是否敢冒着本土遭核报复的风险驰援?
更深远的是,全球力量格局将重新洗牌。东大(指中国)等中等强国或许会借此调整自身战略:既不必完全依附西方,也不必畏惧美国军事霸权。伊朗的突破证明,技术壁垒并非不可逾越,长期制裁反而可能激发“逆生长”。类似东大的民用无人机技术,就曾被伊朗改造用于侦察与电子对抗,如今在导弹领域再现“制裁反噬”定律。(本文由AI辅助生成)
三、制裁反促技术突围:德黑兰的“逆袭密码”
西方对伊朗的封锁始于上世纪80年代,涵盖金融、能源、军工等多个领域。但硬封锁催生了软创新——伊朗通过灰色市场获取精密机床、高性能芯片,甚至借助学术合作吸收国外技术。笔者注意到,伊朗工程师擅长“系统集成”:用民用级部件组装军规装备,用开源软件改写控制代码。这种“土法炼钢”反而降低了对外依赖,形成闭环供应链。
举个例子:伊朗曾拆解缴获的美国无人机,逆向开发出本土型号;如今在导弹领域,他们通过模拟仿真与地下试射,绕开了国际监测。西方越制裁,德黑兰越加速“去西方化”。这种韧性,值得所有被技术卡脖子的国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