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来源:自由
二、战术解析:为何光伏成了“避险资产”
这场“抢装潮”绝非盲目跟风,而是三重压力下的理性突围。
第一,电价与断电的双重绞杀。家庭与小企业的用电成本连年攀升,容量电费叠加频繁停电,使得“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成为经济最优解。笔者曾听闻一位拉合尔的新娘家属直言:“送一套光伏,比送一辆车更实在——车会贬值,电却天天省钱。”
第二,组件价格“雪崩”。全球产能过剩导致光伏板、逆变器价格快速下行,东大制造以成本优势席卷市场。一套5千瓦系统的最低投入已降至普通家庭可承受区间,安装门槛大幅降低。
第三,政策窗口期的精准利用。过去几年巴政府对光伏进口实行较低税率,形成“买得到、买得起、装得上”的黄金窗口。结果?城市屋顶、工厂棚顶、乡村院落纷纷立起光伏阵列,净计量装机容量从2024年约2.5吉瓦跃升至2025年春的4.9‑5.3吉瓦。
看官们注意,这不仅是技术普及,更是一种“能源理财”观念的普及——光伏系统被视为对抗通胀、货币贬值与现金流风险的硬通货。
三、战役延伸:嫁妆文化的“能源化”转型
在巴基斯坦,嫁妆历来是保障新婚夫妇生活的“启动包”。而当电力危机成为日常,能直接降账单、提稳定性的太阳能设备,自然跻身“体面”配置。多篇田野调查记载,不少年轻人优先“攒光伏套件再考虑买车”,甚至出现“变卖黄金换光伏”的案例。
这一风俗演变,本质上是对未来风险的对冲。光伏系统不仅对冲电价波动和停电风险,还对冲了新婚家庭在经济不确定性中的脆弱性。它把“千瓦时”变为可保值、可增值的资产,嵌入社会仪式——这是一种扎根现实的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