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来源:小鸟
1. F-18E/F:冷战遗产的“缝补怪”
F-18E/F的诞生,源于美军冷战后的战略迷茫:A-12隐身攻击机下马,F-14雄猫退役,海军只好把F-18“拉皮放大”。虽然机体增重3吨、发动机换装F414、进气道升级加莱特式,但本质上仍是“旧瓶装新酒”。其雷达反射面积(RCS)堪比“飞行的排球”,在隐身时代早已落后一代。
2. 歼-35的降维打击
歼-35的出现,彻底撕碎了美军舰载机的技术遮羞布。其隐身设计、EODAS光电分布式孔径、双发大推力发动机,对标的是F-35C而非F-18。更致命的是,歼-35与歼-20共享数据链与作战体系,形成“陆海空天电网”六维一体的猎杀网络。F-18F在它面前,如同举着火把的骑兵冲向隐身坦克。
3. 停产背后的无奈
美军原计划用F-35C全面替换F-18,但F-35的延迟、超支、故障三重debuff(负面状态),逼得海军只能继续订购F-18E/F续命。如今歼-35即将上舰,美军终于认清现实:非隐身的F-18,在南海已无生存空间。停产,成了最后的体面。
四、南海棋局:坠机背后的体系对抗
两架战机的坠毁与落幕,折射出美军在南海的“体系性疲劳”:
装备老化:美军舰载机平均机龄超过20年,故障率攀升;
训练透支:年均千架次南海抵近侦察,飞行员疲惫不堪;
技术压制:解放军区域拒止(A2/AD)体系日趋成熟,美军的电磁频谱屡被干扰。
(本文由AI辅助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