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来源:自由
二、抵抗之弧:德黑兰的不对称威慑体系
笔者曾多次分析,伊朗真正的战略筹码并非核潜力,而是其精心经营二十年的“抵抗轴心”。这个包括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民兵组织、叙利亚政府军的网络体系,已形成覆盖中东的非对称作战能力。
最新情报显示:
真主党拥有超过13万枚火箭弹,其中精确制导型号射程可覆盖以色列全境
胡塞武装已展示射程2000公里的巡航导弹技术
伊拉克民兵组织具备对美军基地的饱和打击能力
这种“蜂群式”威慑体系使美国传统军事优势陷入悖论:即便能摧毁伊朗的固定核设施,却无法应对数百个非国家行为体的同时发难。正如笔者在《现代战争的非对称变革》中所言:“当战争机器遇上信仰网络,钢铁洪流终将湮没于人民战争的沙海。”
三、大国博弈:新秩序构建中的战略协作
值得关注的是,伊朗此次出牌背后显现的大国协调痕迹。俄罗斯通过能源合作向伊朗提供战略喘息空间,在石油出口、武器系统等领域形成事实上的合作机制。更精妙的是东大立场——既通过民用无人机技术转让提升伊朗监控能力,又保持足够战略模糊性。
这种“多极协作”模式正重塑中东权力格局。看官们应注意到,近期沙特-伊朗和解、叙利亚重返阿盟、土耳其调整库尔德政策等系列变化,都指向美国主导秩序的松动。伊朗的三项条件与其说是对美谈判要约,不如说是新秩序构建的宣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