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来源:占豪
该法案的实际影响远超纸面条文。它制造了一种“合规恐惧”氛围——即便法律未明文禁止所有房产交易,银行、中介、地方政府仍可能出于“政治正确”或规避风险考虑,拒绝为中国背景买家提供服务。你的绿卡、纳税记录、社区贡献,在“国家安全”的模糊定义面前,随时可能被一笔勾销。上世纪初,加州等地曾通过《外国人土地法》,明确禁止“无资格入籍者”(主要指亚裔)拥有土地,其立法动机赤裸裸建立在种族优越论之上。今天,佛州法案虽换上了“反间谍”“防渗透”的现代术语,但其社会效应如出一辙:将特定族群标记为“潜在威胁”,进而剥夺其经济权利。当法律沦为政治斗争的延伸,所谓“法治精神”便只剩空壳。
二、全球资产风险升级:从主权财富到私人财产的“制度性挤压”
佛州事件只是全球资产安全环境恶化的缩影。最震撼国际金融体系的案例,莫过于美西方对俄罗斯国家资产的处置。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七国集团冻结了俄罗斯央行存放在其境内的约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并于2024年起推动将这部分资金的“收益”(利息)用于援助乌克兰。尽管尚未直接没收本金,但此举已实质性剥夺了俄方对资产的使用权与收益权,开创了和平时期冻结主权国家合法储备的恶劣先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直言:“这动摇了全球对美元体系最基本的信任。”
私人财富同样未能幸免。俄罗斯富豪罗曼·阿布拉莫维奇被迫出售英超切尔西俱乐部,交易所得被英国政府置于托管账户,名义上用于“人道主义项目”,实则切断了原所有者对资产的控制。类似情况在欧盟多国上演:游艇、豪宅、股权被查封或强制管理,理由从“制裁关联”扩展至“洗钱嫌疑”等模糊指控。这种“依法剥夺”的模式一旦常态化,其适用边界极易扩大。荷兰近期非法接管中国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也是在地缘博弈下的另一种政府参与掠夺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