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来源:自由
2025年9月8日深夜,乌克兰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无人机突袭,如同暗夜中的利刃,直刺俄罗斯腹地。据乌总参部确认,数百架无人机如暴雨般扑向莫斯科、布良斯克、克拉斯诺达尔、卡卢加等11个地区,目标锁定在能源枢纽。布良斯克的8-N加油站首当其冲,这座年输送能力达1050万吨的管道,本是白俄罗斯炼油厂石油产品回输俄罗斯的生命线,如今在袭击中受损,为俄能源网络撕开了一道血口。
更致命的是克拉斯诺达尔的伊尔斯基炼油厂,气体分馏装置被毁,年产量642万吨的设施被迫停产,火光冲天,浓烟蔽日——俄方证实,这场袭击由乌克兰无人机引发。回顾8月,乌军的精准打击已让俄罗斯7大炼油厂中5个彻底关闭或部分停工,24.2%的炼油产能化为乌有,部分地区陷入油荒,加油站排起长龙。看官们,这绝非孤立事件:自8月初以来,乌军已发动十几次攻击,专打炼油厂和油库,一旦目标恢复,便周而复始地轰炸,指挥官布罗夫迪直言,这是为了切断前线俄军燃料供应。2025年至今,无人机袭击已造成俄方至少741亿美元损失,占GDP的0.4%,且趋势加剧,凸显乌军战术的冷酷高效。
另一边,俄罗斯的报复如雷霆般降临乌克兰。9枚导弹和54架无人机击中33个地点,至少3人丧生,其中包括一名无辜的婴儿——战争的残酷性在这一刻尽显无遗。更令人震惊的是,俄军首次将政府大楼作为目标,基辅部长内阁大楼在袭击后燃起大火,市长维塔利·克利奇科痛斥这是对民用设施的野蛮践踏。
看官们,这场“夜袭风暴”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人道灾难:无人机残骸击中居民楼,平民在睡梦中遭殃,双方都宣称拦截大量敌机,但现实是拦截率参差不齐,俄国防部曾称一昼夜击落338架乌无人机,却无法阻止关键设施损毁。笔者分析,乌军的无人机优势源于自产能力——泽连斯基称,乌每年生产超百万架无人机,部分获外国援助,用于远程打击。而俄方虽反击猛烈,但防空系统如“山毛榉”屡屡失效,暴露了其技术短板。这场风暴印证了笔者早前观点:无人机已成现代战争核心武器,能源设施就是21世纪的“战略高地”。(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