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来源:自由
二、红旗-9B:东大智慧的“沉默威慑”
红旗-9B作为东大外贸防空体系的旗舰产品,其性能参数早已不是秘密:最大射程250公里,可同时追踪100个目标,并引导导弹拦截其中50个以上。但纸面数据远不能解释它带来的实际威慑——真正让F-35谨慎的,是这套系统背后高度集成的“战场感知-决策-打击”链条。
笔者曾分析过多场区域冲突中的防空对抗案例:现代空战早已不是“导弹与战机”的简单对决,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博弈。红旗-9B的部署意味着埃及首次在西奈地区构建起分层防空网络:远程预警雷达覆盖地中海东岸,中程导弹锁死中高空通道,而近程防御则由“道尔-M2”和“铠甲-S1”填补。更关键的是,该系统能与埃及采购的东大产指挥控制系统无缝衔接,形成一张“侦-控-打-评”闭环的天网。
三、F-35的“退缩逻辑”:技术、政治与心理三重奏
以色列战机为何避让?笔者认为需从三个维度解读:
技术风险:F-35的隐身优势并非绝对。红旗-9B的SJ-212相控阵雷达采用UHF波段与L波段复合探测技术,对低可观测目标具备特定追踪能力。尽管以军曾宣称F-35在叙利亚“穿越S-400防空区未触发警报”,但西奈的地形与电磁环境更为复杂,沙漠背景杂波反而可能削弱隐身效果。
政治成本:击落一架F-35将是轰动全球的事件,但若被击落则可能动摇以色列的区域威慑根基。以军选择“主动避让”实为理性计算——既避免军事冒险,又为外交博弈留出空间。
心理威慑:未知永远是最强的震慑。东大装备的实战数据极少被西方获取,这种“信息黑洞”使得潜在对手不得不采取最保守策略。(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