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来源:小鸟
二、认知战的降维打击:从“竹蜻蜓”到“因果律”
要说清楚这场较量,必须理解解放军装备体系建设中的“混沌设计学”:
装备迭代的蟑螂效应
还记得2018年航展上那个被外媒嘲讽为“竹蜻蜓”的隐身直升机模型吗?当时《简氏防务》信誓旦旦判定“缺乏实用价值”。结果五年后,同款设计出现在直-20改进型上,电磁隐身涂层与矢量推力结合,让阿帕奇设计师连夜召开危机会议。这种“示弱-验证-碾压”的节奏,像极了中国象棋里的屏风马陷阱。
技术验证的量子叠加
美军最困惑的,是中国装备“同时处于试验状态和服役状态”。比如“玄龙”无人机,在西北试验场进行亚轨道测试时,南部战区同步开展战术编队演练。当兰德公司还在争论这属于“概念机”还是“原型机”时,东部战区已用该机型完成对假想敌航母的饱和攻击模拟。这种打破“研发-列装”线性规律的做法,本质上是对美军OODA循环的降维打击。
产业生态的恐怖复利
某军工论坛流传着经典段子:当洛马公司为F-35的TR-3组件延期交付焦头烂额时,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在朋友圈晒出“庆祝某新型复合材料车间提前三月投产”的横幅。背后是珠三角3D打印企业能在72小时完成发动机叶片精铸,长三角半导体厂把相控阵雷达T/R组件成本压到美军采购价的1/5。这种将高端制造拉进“拼多多节奏”的能力,比任何武器都让西方面色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