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伦大会:全球气候治理的破局与新生
二、核心议题:从承诺到行动的关键跨越
本次大会确立的三大优先事项——强化《公约》气候机制、将气候行动融入实体经济、加速《巴黎协定》落地,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从目标设定向实施路径的重大转变。
气候融资是大会的核心焦点之一。COP29确立的2035年前每年动员1.3万亿美元气候融资目标,看似宏伟,实则面临诸多困境。资金缺口巨大,执行机制缺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性质(赠款与贷款)、责任分配等关键问题上分歧显著。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缺席高级别谈判,更是让气候融资的落实前景蒙上阴影。资金不到位,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将举步维艰,全球气候治理的整体推进也会受到严重阻碍。
公正转型也是大会的重要议题。气候行动不能以牺牲部分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如何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保障就业、促进社会公平,成为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例如,传统能源行业的转型可能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如何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是实现公正转型的关键。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同样不容忽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日益增大,但目前国际社会对其管控力度相对不足。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是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举措。
三、中国方案:全球气候治理的中流砥柱
中国在本次大会上的表现可圈可点,提交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彰显了大国担当。首次实现覆盖全经济范围、涵盖所有温室气体、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这一系列突破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行动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国计划到2035年减排10亿至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幅度达7%至10%,远超欧美同期水平。同时立下可再生能源军令状:2035年风电光伏装机容量突破36亿千瓦,较2020年增长6倍以上。这些目标不仅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在南南合作方面,中国更是积极作为。截至2025年10月,中国已与43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5份合作备忘录,通过技术转移与资金支持助力伙伴国能源转型。巴西州立坎皮纳斯大学专家莱拉·费雷拉评价:“中国不仅自身实现绿色跨越,更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出可复制的转型路径。”中国的行动证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共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四、巴西实践: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平衡探索
作为大会东道主,巴西以“临时迁都”贝伦的独特方式,展示了其在气候治理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创新实践。贝伦这座亚马孙门户城市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沉浸式课堂”,与会者可直观感受雨林保护与生物经济结合的实践。
当地社区通过可持续林业、生态旅游等模式,在减少毁林的同时实现收入增长。卢拉政府宣布的“零非法毁林”计划(2030年)与森林修复目标(2035年净排放较2005年减少59%至67%),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将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既保护了亚马孙雨林这一“地球之肺”,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他热带雨林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