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口调转:“内部战争”如何撕裂美利坚最后体面
02,战场转移,从选举地图到军事部署图的诡异重叠
看官们若仔细观察军队部署图,会发现一个惊人巧合:所有被点名“需要联邦介入”的城市,清一色是民主党票仓。波特兰、芝加哥、费城...这些在选举地图上深蓝色的区域,突然成了“法律与秩序”特别行动的重点关注对象。
更令人不安的是战术的军事化转变。国民警卫队的悍马车队搭载着全身防暴装备的士兵,使用军用级监控设备追踪抗议者。联邦执法人员穿着迷彩服却不佩戴身份标识,随意在街头抓捕嫌疑人——这套在海外战场上成熟的非对称作战模式,正在美国城市街头完美复刻。
笔者获得的内部文件显示,国土安全部正在采购大批民用无人机和面部识别技术,这些原本用于反恐的装备,如今被用来监控美国公民。当技术消弭了战场与街区的界限,每一个市民都可能成为“潜在敌对目标”。(本文由AI辅助生成)
03,叙事战争,“内部敌人”如何被构建
特朗普团队敏锐地抓住了舆论战的精髓:通过创造“无政府主义者”、“激进左派”、“反法西斯组织”等标签,将部分抗议者塑造为全民公敌。
福克斯新闻日夜循环播放打砸抢烧的画面,却极少报道和平示威的规模;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暴徒即将入侵郊区”的警告——尽管统计显示93%的抗议活动是完全和平的。
这种叙事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需要证明所有抗议者都是暴力分子,只需要让公众相信存在足够多的暴力分子,就能为军事化镇压提供道德合法性。
笔者研究发现,这套话语体系与反恐战争如出一辙:先定义“恐怖分子”,然后宣称“不支持我们就是支持恐怖分子”。如今同样的逻辑被应用于国内政治:不支持特朗普的强硬手段,就是支持“暴徒破坏美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