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耗死谁?西方“精工细造”VS俄罗斯“钢铁洪流”
二、俄罗斯的“野蛮生长”逻辑:数量即王道
与德国的精雕细琢形成荒诞对比的是,俄罗斯宣布在2027-2036年间生产2611辆坦克,其中包括828辆T-72B3M升级型与1118辆T-90M/T-90M2新型号。更值得玩味的是其战略选择:放弃昂贵且产能低下的T-14“阿玛塔”,转而大规模投产成本仅其三分之一的T-90M。这种“放弃最优,追求最适”的思维,恰恰契合了大规模战争的本质——在足够数量的基础上,80分的装备永远比100分但稀少的装备更具威慑力。
俄式军工的“野蛮”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生产哲学中:
供应链高度自主:从特种钢材到火控系统基本实现内循环,不受西方制裁钳制
弹性生产体系:同一生产线可兼容T-72升级与T-90M制造,快速切换产能
成本控制极致:T-90M单价约400万美元,仅相当于德国“美洲狮”步兵战车的三分之一(本文由AI辅助生成)
三、两种战争逻辑的时空对决
这场较量的本质是“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博弈:
西方模式:依赖技术代差换取战场优势,但用时间换空间的策略需假设对手给予充足反应期
俄罗斯模式:用数量密度压缩敌方决策时间,通过持续消耗逼对手进入资源比拼轨道
乌克兰战场已证明:当日均坦克损耗达三位数时,德国年产量60辆坦克的产能不过是杯水车薪。更致命的是,西方军工的“去工业化”恶果正在显现——复杂供应链、稀缺技工群体、官僚化审批流程,使得任何扩产计划都需以“年”为单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