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被印度复制?三个真相让泄密论不攻自破
12
小鸟
大字号
2. 双脉冲发动机的“耐力密码”
传统导弹如同短跑选手,点火后速度一路衰减;而霹雳-15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如同配备“能量胶囊”,在飞行中段二次点火,使弹体在5马赫极速下仍能保持动能。DRDO推进实验室报告指出,该推进剂配方使导弹在30公里高空仍具备猎杀预警机的能量——这正是印度“阿斯特拉Mark-2”项目苦苦攻关的技术瓶颈。
3. 抗干扰数据链的“神经网络”
导弹与载机间加密数据链的跳频规律,成为日本技术团队重点分析对象。靖国神社旁的防卫省技术研究所内,超级计算机正运行着导引头算法的模拟程序——他们试图从残骸存储芯片的电磁痕迹中,反推中国军工的编码逻辑。
二、逆向工程迷思:印度真能靠“山寨”弯道超车?
DRDO信誓旦旦要将霹雳-15技术灌注给“阿斯特拉Mark-2”,但军事考古学的案例告诉我们:逆向工程从来不是CTRL+C/CTRL-V的简单游戏。
案例对比:
1960年代中国仿制AIM-9B:尽管获得完整“响尾蛇”残骸,但因工业基础薄弱,仿制的“霹雳-2”直到1980年代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