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大会走进亚马孙腹地:从象征姿态迈向责任落地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此举推动了全球气候话语权的再平衡。长期以来,气候议程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热带雨林国家常被视为“问题承担者”而非“解决方案提供者”。而今,巴西借主场之利,将亚马孙从“被保护对象”重塑为“气候行动核心”,提出“雨林即基础设施”“原住民即守护者”等新叙事,推动国际社会承认生态贡献应获得实质性补偿。COP30期间启动的“热带雨林永存基金”和原住民参与机制,正是这一理念的制度化尝试。
此外,大会选址贝伦也传递出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高度重视。在技术减排路径日益饱和的今天,保护与修复自然生态系统被公认为最具成本效益的气候干预手段。雨林不仅是碳库,更是水循环调节器、生物基因库和文化多样性载体。COP30将气候与生物多样性议程深度整合,标志着全球治理正从单一减排思维,转向系统性生态修复思维。(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