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骂完俄罗斯,俄远轰逼近美本土秀肌肉
二、图-95+苏-35:看似老迈的组合,为何令美军如临大敌?
有看官或许疑惑:图-95已是苏联时代“老古董”,何必大惊小怪?实则大谬!
其一,核打击能力的“空中长城”。图-95MS可搭载Kh-101/102巡航导弹,射程超4500公里,若从白令海峡发射,足以覆盖美国西海岸核心目标。其“老而弥坚”的特性,恰与俄军“非对称作战”思维契合——用低成本平台撬动高威慑效益。
其二,苏-35的“致命护卫”角色。这款被北约称为“超侧卫”的四代半战机,兼具超机动性与强大制空能力,足以逼退大多数拦截者。俄军以此组合试探美军反应速度与防御密度,实为战时突防路径的“压力测试”。
更耐人寻味的是,俄军选择在拜登政府力推《乌克兰援助法案》的敏感时刻出手,分明是向华盛顿传递潜台词:“你的盟友需流血,你的本土亦非净土。”(本文由AI辅助生成)
三、北约东扩与俄式反杀:一场持续30年的“猫鼠游戏”
自冷战结束以来,北约东扩步伐从未停歇,而俄罗斯的反弹亦愈发激烈。从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怒吼,到2022年乌克兰战火重燃,再到今日阿拉斯加外的战机对峙,本质皆是俄罗斯对战略空间被挤压的绝望反扑。
美军此次拦截虽称“专业”,却暴露两大软肋:
阿拉斯加防御缺口:尽管部署了F-22与反导系统,但广袤的北极空域仍存在监测盲区,俄军机群多次借民用航线渗透便是明证;
后勤依赖症:KC-135加油机的伴随暴露了美军远程拦截对后勤链的脆弱依赖——若战时加油机被击落,F-16恐成“短腿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