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大国博弈关键时刻,中国炼出“降魔”法宝
真实情况是,历史上的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草原政权,早在汉朝时期就因屡遭打击及周边民族的融合挤压,逐渐分散并融入其他民族之中。事实上,匈奴在近两千年前就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其中很大一部分重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当中了。而蒙古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是在13世纪成吉思汗时期才逐渐形成,两者相隔千年之久,却被某些舆论故意张冠李戴、强行“认亲”,这背后大概率就是外部势力的刻意推动。
那么,这些认知战攻势究竟从何而来呢?大家如果关注近日新华研究院发布的《美国认知战》报告就会清晰发现:美国对华发动认知战已有数十年历史,从未停歇。上述这类谣言,正是试图解构我们的历史认知、破坏民族团结,直接对冲我国近年来持续推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是典型的认知战手段。多年来,美国就是用这种认知战手段,长期对我国打“民族牌”,拿新疆、西藏少数民族说事,制造虚假叙事。甚至还炮制了“新清史”等错误史观,误导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知。
可以说,民族议题已经进入中美斗争的前沿,也已成了他们针对我们打认知战的重要选题。认知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随着大国博弈日趋激烈,这类行动正不断向更深层次渗透,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与日俱增。尽管我们一直在积极应对,也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若没有一部像《民族团结促进法》这样的重要法律作为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我们将难以扭转当前“对方主动进攻、我方被动防御”的长期被动局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扭转长期以来被动应对的局面,国家民委加快推进民族领域立法进程,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纳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并配合全国人大民委开展研究起草工作。制定一部统领民族团结事业的法律,任务极为繁重复杂。需系统梳理大量政策文件与法律法规,研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针对各项条款所涉专业领域组织深入课题研究,并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广泛调研——尤其要深入民族地区,从边疆到城市,召开无数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