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一生的对手 文革时曾预测林彪上台
1968年10月21日,几名美国官员走进一座普通的香港民宅,拜访一位“重要人物”,以获得主人对大陆时局的高见,供美国政府参考。这位身居陋巷的主人,正是流落香港的中共前领导人张国焘。此次访谈的资料一直被美国政府作为机密文件收藏,直到1992年才公布其相关信息。
那么,张国焘为什么跑到香港?又为什么跟美国方面发生了关系?他在这次采访中又说了些什么?
1968年10月21日,三名美方人员(这三人包括两名美国驻香港领事馆的官员和一名美国专家,为首的是负责中国大陆事务的领事馆官员米西兰尼奥斯)对其进行专访,在这次访问中,张国焘大谈他对“文革”走向的判断。
对于那些“文革”中迅速上升的人物,特别是那些获得一些权力的“革命小将”和造反派,张国焘认为这些人缺乏实际工作能力,那些年轻的“革命继承人”不能胜任工作反而成为负担。在那些激进的现任领导人衰落后,中国将回归平静,“文革”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必然难以为继,将由此进入实干家治国的时期。
张国焘分析了林彪和毛主席的关系,认为林彪只是一个军事天才,缺乏毛泽东那样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天赋,即使他能顺利接班,成为中国的最高掌舵人,他也无法像毛主席那样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和爱戴,因此他将更加倚重周恩来,更加需要周恩来的支持,周恩来将比之前得到更大的权力。在张国焘眼中,周恩来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在周的率领下,一些“实干家”将出现并推动国家前进。
也就是说,即使林彪成为领导人,他也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主席,真正掌权的应该是众望所归的周恩来。而且,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一些实干家将会重新获得重用,比如刘少奇、邓小平,都会重新出山,获得权力。
在分析毛泽东的特点时,张国焘认为毛有着超凡的魅力和政治能力,他认为作为一个农民社会主义者,毛泽东有一种对“平等”的渴望。
同时,如果毛主席已经去世,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以及康生、陈伯达等人,将会失去话语权,因为他们缺乏群众支持,更缺乏高层的支持。别看在“文革”初期林彪与江青关系很好,但那只是假象。同样,在“文革”中崛起的一些风云人物,也将迅速陨落,因为他们只有激情,但缺乏治国所需要的能力。
张国焘认为:“在眼下的中国,国内的因素要大于国外的因素,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无暇过多考虑国际关系,现在外交事务并非重点,就连中苏矛盾和越南问题都被放在一边。
同时,张国焘又认为:“在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西方国家往来时,毛泽东采取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方法。比如,现在毛泽东之所以很关注西德(联邦德国),就在于它既反对苏联同时又有着中国需要的资源,它向中国提供了急需的货物。与西德一样,日本、英国、法国都将与中国保持友好的贸易关系,在此,中国根本不会考虑政治的气候。”
在听完张国焘的分析之后,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的官员满意而去。几天后,关于这次访谈的整理文件被转送美国驻台北“大使馆”和驻东京大使馆,然后分送美国国内相关部门。
张国焘的上述分析,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在某些方面,张国焘的这些分析显然加深了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在具体的政策上,比如张国焘对中国外交的判断,无疑有助于减轻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