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情感纽带与伦理困境并存

伦理与法律争议浮现

尽管AI“复活”业务吸引众多目光,其归属领域、操作规范及深远影响仍存在广泛争议。有人将其归入殡葬业,而阿亮则视之为“情感陪伴赛道”,张泽伟则强调其自我疗愈的本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指出,AI“复活”触及诸多伦理问题,如生命尊严、复制权属、经济效益与责任界定,以及是否应视为新生命形式等。在实际操作中,授权问题尤为突出。张泽伟强调需直系亲属授权并提供相应证明,阿亮虽原则上坚持同样要求,但实践中也曾接受非亲属定制,凸显行业规范缺失。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认为,AI“复活”是利用AI技术再现已故人物思想、记忆甚至意识的过程,需确保合法权利和家属同意、技术使用的透明度与诚实度,以及尊重逝者遗志和生者感受。商汤科技数字空间事业群首席架构师邢孝慈在相关直播中表示,尽管商业前景诱人,但首先必须解决伦理难题。

技术前景与伦理临界点

面对技术可能性,阿亮提出颇具颠覆性的观点:AI分身是碳基生命在硅基维度上的延续。张泽伟相信,若拥有充足数据和时间,大模型完全能够复制逝者的思维模式。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祖希则预期脑机接口技术将打通思维复制的直接通道。段伟文警示,一旦“数字永生”导致逝者与AI分身界限模糊,将引向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科幻小说《未来学大会》描绘的虚实界限消融场景,人类文明、生命体验与道德伦理将面临重大转折。

结语:临界点近在咫尺?

现实案例中,一位用户已将孩子照片分享给逝去亲人的AI分身,这一举动似乎预示着临界点的到来。AI“复活”在带来情感慰藉的同时,正步步逼近伦理与法律的边界,如何在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将是社会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责编:薛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