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来源:自由
二、 “炸修循环”:精准打击下的无解困境
以色列此次行动,代号“长臂行动”,展现了其强大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出动F-15、F-35等先进战机,在加油机支持下奔袭近2000公里,实施高强度空袭,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信号。但其战术核心,更在于制造并维持“炸修循环”:
目标精准化: 以军不仅打击现有设施,更将矛头指向重建能力。证据显示,其打击目标包括用于重建港口的工程车辆、燃料容器、重建中的码头,以及“用于军事活动及袭击以色列目标和附近海域船只的舰船”等。这意味着,胡塞武装每一次试图修复的努力,都可能成为下一次空袭的靶标。有胡塞安全官员证实,袭击摧毁的正是一个“在先前被轰炸后重建的码头”。这种循环打击,极大提高了修复的难度和成本。
附带打击“造血”能力: 空袭范围不仅限于港口本身,还延伸至其经济支撑点。例如,位于荷台达港以东的“巴吉尔”水泥厂(Bajil Cement Plant)也遭到精确打击。以军声明明确指出,该厂不仅是胡塞武装的重要经济资源,更被用于建造军事隧道及其他军事基础设施。摧毁这类军民两用设施,是对胡塞武装“造血”能力的直接削弱。
持续性压力: 从证据来看,针对荷台达港的空袭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自去年以来冲突升级的一部分,并在近期呈现出高强度、高频次的趋势。以色列国防军的声明和胡塞武装的报复性无人机袭击(如袭击特拉维夫机场等目标)表明,这种“行动-报复-再行动”的循环仍在激烈持续和升级。胡塞武装陷入了“修了炸,炸了修”的泥潭,宝贵的资源和精力被持续消耗在维持这条脆弱生命线的挣扎上。(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