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来源:小鸟
当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的沙盘推演屏幕上闪烁起“600架歼-20、600架歼-35、600架歼-36”的虚拟标识时,整个指挥中心陷入死寂。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五角大楼兵棋推演中反复出现的“最坏情况”。曾以“质量碾压数量”为信条的美军,正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悖论:对手的武器不仅数量如潮水般涌来,性能指标竟与自家顶级装备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反超。
“T-34哲学”的空中进化版
二战东线战场上,T-34坦克用粗糙的变速箱和简陋的观瞄设备,硬生生靠“钢铁洪流”淹没了德军的虎式坦克。八十多年后,中国军工将这种“规模优先、兼顾性能”的理念注入了现代航空工业。歼-20的机身蒙皮接缝处或许不如F-22精致,发动机寿命或许尚有差距,但它能顶着南海盐雾起降,地勤人员用抹布擦拭雷达罩后即可再次升空——这种“野战生存能力”像极了当年用锤子敲打换挡杆的T-34。
更可怕的是,中国在汲取苏联“大规模制造”基因的同时,巧妙嵌入了北约的“精确打击”灵魂。歼-16D电子战机便是典型:苏-27的强悍机体嫁接EA-18G的电子战思路,成为撕裂敌方防空网的利刃。这种“美苏混血”的设计哲学,让中国武器库同时拥有华约的“耐久性”和北约的“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