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来源:自由
一、钢铁洪流的破晓时分
10月25日凌晨,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的尖啸划破基辅夜空,爆炸声震碎千万扇玻璃幕墙,浓烟裹挟着刺鼻的硝烟味吞噬街道。乌克兰官方通报显示,此次袭击造成至少4人死亡、20人受伤,首都基辅与非住宅建筑遭严重破坏。值得注意的是,俄军此次罕见混合使用弹道导弹与无人机集群,其中9枚伊斯坎德尔导弹直扑基辅要害目标,乌军虽宣称拦截4枚,却首次公开承认拦截率不足50%——这与昔日“百分百拦截”的豪言形成残酷对比。

二、战术升级背后的战略博弈
此次袭击绝非孤立事件。笔者观察到三个关键信号:
其一,打击精度显著提升。俄军重点攻击基辅一家占地2.9万平方米的制药企业,仓库与办公楼被彻底摧毁,初步损失超1亿美元。这种针对战略物资供应链的精确打击,暗示俄军情报体系与打击效能的协同进化。
其二,无人机与导弹的协同战术趋于成熟。乌方称25日夜至26日凌晨共遭遇100余架无人机袭击,虽宣称击落90架,但残骸仍造成多处民用设施损毁。这种“无人机消耗防空+导弹精准补刀”的模式,正成为俄军破防新范式。
其三,政治威慑大于军事收益。袭击恰逢美欧宣布加码对俄制裁之际,普京此前警告“远程打击俄本土将招致灾难性后果”,此次行动可视为对西方援助乌克兰远程武器的强硬回应。(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