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来源:自由
二、“保护投降乌军”的老话术:心理战而非政策转折
针对网传“普京突然下令保护投降乌军”,笔者核查发现,此次前线会议通报仅强调战果汇报和胜利祝贺,未提及任何新指令。事实上,类似表述最早见于2025年3月俄方回应库尔斯克冲突时——普京称若乌军投降,俄将“保障其生命安全与体面待遇”。
此类表态本质是心理战与舆论管控的组合拳:
迎合国际人道法要求,缓解外界对“围城惨剧”的担忧;
动摇乌军防御意志,尤其针对被围部队的心理防线;
对冲乌方“俄军虐待战俘”的指控,维持道德叙事平衡。
需注意的是,战场信息混沌背景下,双方围绕战俘待遇的指控屡见不鲜,但均缺乏独立验证。所谓“突然下令”更可能是旧话术的再利用,而非政策转折或“终战信号”。
三、能源战:黑暗寒冬与第二战场的消耗逻辑
10月中下旬,俄军对乌克兰能源系统发动密集打击,基辅、哈尔科夫等地多次出现大规模停电,地铁依赖备用电源、供水系统濒临崩溃。乌克兰电网运营商称,当前处于“分区限电-抢修-再遭打击”的循环中,而国际媒体观察到俄军打击策略明显升级:
精准打击变电站与输配电设施,而非单纯轰炸发电厂;
结合无人机与导弹波次攻击,拖慢修复节奏;
目标直指军工产能与铁路补给线,削弱乌军持续作战能力。
然而,乌克兰电网展现了意外韧性。基辅在遭袭后两周内恢复多数用户供电,扎波罗热核电站外部供电修复亦取得进展。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强调核设施外电恢复对安全至关重要,间接促成交战双方在技术节点上的“临时停火默契”。
能源战的核心逻辑并非立即摧毁乌克兰,而是通过寒冬期的持续施压,放大社会疲劳感、侵蚀民众士气,从而为谈判积累筹码——但眼下未见乌方因此让步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