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用法:每天按揉或艾灸,长寿保健首选。
10.太白(脾经原穴,湿气总开关)
位置: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健脾化湿,调理脾胃虚弱、食欲不振。
用法:用拇指推按,顺时针50次,每日2次。
11.涌泉(引火归元,湿热下行)
位置:足底前1/3凹陷处,蜷足时最明显。
功效:引湿热下行,安神助眠,改善头晕、口苦。
用法:睡前搓热或艾灸,提升肾气。
12.命门(阳气之根,湿寒克星)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对。
功效:温补肾阳,散寒祛湿,特别适合阳虚怕冷、腰酸者。
用法:艾灸最佳,每次15分钟,每周2–3次。
🌞 日常祛湿,穴位+习惯双管齐下
光靠按穴位还不够,还需配合健康生活方式:
✅ 饮食清淡:少食生冷、油腻、甜食,多吃薏米、赤小豆、山药、冬瓜。
✅ 适度运动:快走、八段锦、太极,促进汗出,湿气自消。
✅ 作息规律:熬夜伤脾,脾虚则生湿,建议23点前入睡。
✅ 保持干燥:避免久居潮湿环境,梅雨季可用除湿机。
🧘♀️ 简单三招,把“神药”用起来
晨起按揉:起床后按揉阴陵泉、足三里各3分钟,唤醒脾胃。
睡前艾灸:每周2次艾灸关元、中极,温阳化湿,改善夜尿。
久坐拍打:办公室久坐者,每隔1小时拍打丰隆穴、承山穴,防湿气堆积。
📜 老祖宗的智慧: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湿气虽小,却是百病之源——湿生痰,痰生瘀,瘀生癌。而这些自带的“神药”,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治未病”法宝。(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