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来源:占豪
第二点:全球唯一全产业链支撑“从想法到产品”的极速转化以及超级产能
如果说人才是创新的“大脑”,那么工业基础就是创新的“躯干”。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这一优势在创新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任何一项新技术、新产品,在中国都能迅速找到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和熟练工人,实现从原型设计到规模化量产的无缝衔接。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车企企业能在短短几年内推出刀片电池、混动系统、智能底盘等颠覆性技术,并迅速占领全球市场,背后是中国强大的产业链支撑。从锂矿开采、正负极材料生产,到电池组装、电机电控制造,再到整车装配,中国车企几乎实现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相比之下,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这样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相应产业。
更令人震撼的是,中国工业基础不仅支撑高端制造,更赋能民用创新。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制造商能快速将TikTok上的爆款创意转化为实体产品;广东东莞的模具厂能为初创企业提供小批量、低成本的试产服务;江苏常州的纺织企业能将石墨烯、纳米纤维等新材料融入日常服装。这种“高精尖”与“接地气”并存的创新生态,使得中国的创新既有高度,又有广度。
根据世界银行2024年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在“供应链响应速度”、“产业配套完整性”、“制造柔性化能力”三项指标上均位列全球第一,印证了中国工业体系对创新落地的强力支撑。这一切都使得全社会的“万众创新”具备了大环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