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来源:小鸟
瓦迪案堪称以色列渗透手段的“教科书案例”:2023年,摩萨德特工以“凯文”为名通过网络私信接触他,用加密通信系统、每月固定报酬和全家移民承诺突破其心理防线。为验证忠诚度,摩萨德甚至在维也纳安全屋对他进行裸体安检和脑电波测谎。更令人警惕的是,以色列已将AI技术融入渗透作战,通过分析海量数据锁定目标行踪,伪造军官通敌证据挑动伊朗内部猜忌,甚至控制印度软件外包公司向伊朗输送“间谍程序”。
这种渗透带来的不仅是安全损失,更动摇着社会根基。摩萨德通过阿富汗难民、失意知识分子甚至政府秘书构建情报网络,既盗取核设施数据,又策划暗杀破坏,还企图在伊朗制造社会动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朗境内是否有摩萨德特工”的疑问,比导弹威胁更让民众不安。
这种惨痛教训,逼着伊朗吃一堑长一智,意识到间谍必须严厉铲除。
伊朗的反击首先体现在“广度清剿”上。今年6月,伊朗安全部队抓捕700余名涉嫌为摩萨德效力者,随后两个月内又拘捕2.1万名“可疑人员”,查获大量爆炸装置材料。这种大规模排查并非“无的放矢”,而是依托线索链条精准突破,从被暗杀科学家的社交圈倒查,对比出入境记录和网络通信痕迹,最终锁定瓦迪等核心间谍。对泄密者的严厉惩处更释放出强烈信号:8月6日,瓦迪被送上绞刑架;6月至8月间,3名走私暗杀设备的间谍、20名摩萨德特工先后落网或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