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重器再传好消息,引发美西方高度关注

2025-11-21 来源:自由

二、核电:“华龙一号”加装冷却塔的工程跃迁

11月18日,山东招远核电一期1号机组启动核岛混凝土浇筑,标志着国内首个配套冷却塔的“华龙一号”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这项工程的亮点在于通过建造203米高的自然通风冷却塔,将二回路冷源从海水改为空气,实现“海—空”切换,并首次配备核级机械通风冷却塔,形成“自然+机械”双层冷源保障。

据项目方介绍,高位蓄水的自然通风塔可在外部断水情况下提供至少两小时缓冲,而核级机械通风塔的大容量水池,能在无补水状态下支持反应堆冷却长达30天。这并非简单设备替换,而是一次工程能力的跃迁——使“华龙一号”从依赖海水直冷的海滨机型,拓展至水资源有限的近海乃至内陆地区。

从安全维度看,福岛事故后,全球核电行业更重视多回路、多冗余、长时支撑的冷源设计。招远项目通过“自然+机械”双冷却塔组合,为极端工况增添了额外屏障。从经济性看,冷却塔技术的系统化引入,将改变水耗、能耗和选址成本等关键参数,提升“华龙一号”在不同区域市场的竞争力。远期,招远基地计划建设6台机组,投产后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等效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620万吨。随着技术路线走通,相关泵阀、材料及热力系统产业链也有望迎来新发展。(本文由AI辅助生成)

三、天然气管道:把“压差”变“电力”的精耕细作

同样在11月,江苏南通海门站投运了国内首个高压天然气长输管道余压发电项目。该项目将门站调压过程中原本被浪费的压力势能,通过膨胀机组转化为电能,预计年发电量约300万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超2000吨。核心设备实现了国产化,采用可调导流机构和3D打印叶轮,并通过自然通风实现低温天然气高效复热,即使在高压小流量工况下也能稳定运行。

这类项目的意义容易被低估。全国长输管网分布广泛,若在长三角等地区的分输站推广兆瓦级国产余压发电装备,预计总装机容量可达4.2万千瓦。它并非颠覆性技术,却是对系统效率的扎实提升:实现同一方气、多发一度电;同一套管网、多一份产出。再结合掺氢、变温调控等工艺升级,管道系统正从单一的输送资产转向综合能源工厂。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