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来源:小鸟
2024年宣传片彩蛋:在苏-57视频中惊鸿一瞥,被军迷解读为“俄版饥饿营销”。
从详细设计到首飞耗时六年,对比中国歼-20的七年周期,苏-75看似“中规中矩”。但考虑到俄乌冲突导致的供应链断裂和西方制裁,这一进度已堪称“拼尽全力”。
二、苏-75的技术密码:隐身版“幻影-2000”的逆袭
与F-35的“肥电”绰号形成鲜明对比,苏-75的修长机身凸显其气动设计哲学——超音速优先。通过对比苏-57与苏-75的技术参数,可发现三大核心特征:
无尾菱形翼+下颌进气道:这种组合在保证隐身的同时,大幅提升超音速升阻比。其48度后掠角与苏-57相当,但简化了前缘边条和后缘控制面,更适合高速突防;
针对性隐身设计:机腹弹舱与进气道一体化成型,雷达反射面积极致优化。俄雷达研究所数据显示,其正面RCS约为0.1㎡,虽不及歼-20的0.001㎡,但足以对抗F-35的AN/APG-81雷达;
动力系统悬念:是否会沿用苏-57的“产品30”发动机存疑,更可能搭载AL-41F1的改进版,确保1.8马赫以上超巡能力。
正如北美军事论坛的调侃:“如果F-35是全能步兵,苏-75就是轻装刺客”。其设计逻辑明确——用超音速机动性压制F-35的亚音速优势,用相对低成本换取对隐身战机体系的“不对称打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