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来源:小鸟
舱门分为上下两片,同时开启,下片还兼职充当导流板。
一个复杂的L型(但向外拐)挂臂,先向下,再向外侧伸出,将导弹送到机身外侧。
最后才点火发射。
这么设计的好处不言而喻: 完美规避了导弹尾焰对自身机身和敏感蒙皮的灼烧,各司其职,主弹舱负责“远狙”,侧弹舱负责“贴身短打”。在那个年代,这套设计无疑是革命性的,如同功能机时代突然出现了第一代iPhone,它定义了“智能手机”该有的样子。
然而,时代在变,F-22的“阿喀琉斯之踵”也逐渐暴露:
空间逼仄,多用途能力天生残疾: 它的弹舱是为空战优化的,深度和宽度都极其有限。挂炸弹?1000磅的JDAM只能塞2枚。后来好不容易整合进小直径炸弹(SDB),最多也才8颗,对地打击能力聊胜于无。当初设想的FB-22战斗轰炸机下马,更是断送了它“兼职”的可能。
格斗发射流程略显繁琐: 它的侧弹舱发射,开舱、伸臂、发射、收臂、关舱,步骤多,时间长。在高强度、高机动的狗斗中,这几秒钟的延迟和额外的气动阻力,可能是致命的。美军当初的设计思路是“我超视距就解决战斗,根本不需要格斗”,但现实是,谁能保证永远没有近身缠斗的一天?
F-22,这位诞生于冷战末期的王者,以其无与伦比的初始设计树立了标准,但也因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和过早关闭的生产线,被牢牢锁定在了“空优专家”的定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