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战略逻辑:报复与威慑,但陷入道德困境
俄方为何选择此时发动“最大规模空袭”?笔者分析,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精心计算的战略回应。俄国防部强调,此次行动是对乌军袭击俄民用设施的“对等报复”,目标锁定在军工综合体和交通基础设施,旨在切断乌军的武器供应链。俄国家杜马成员科列斯尼克辩称,打击只针对“军事目标”,因为这些设施被用于制造攻击俄军的装备。然而,政府大楼的损毁让这一说辞站不住脚——它虽具行政功能,但俄方可能视其为“军事管理节点”,这种模糊定义恰恰暴露了战争伦理的沦丧。更深层看,俄军意图有三:一,通过创纪录的无人机数量(超800架)测试并耗尽乌防空系统,为后续攻势铺路;二,回应西方军援升级,尤其是美国提供的“爱国者”导弹;三,在谈判僵局中展示武力,迫使基辅屈服。但笔者必须指出,这种“威慑”策略适得其反。空袭造成平民伤亡(包括婴儿丧生),不仅激起国际谴责,还强化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泽连斯基随即呼吁盟友提供更多武器,称“部分无人机穿越白俄边境”,暗示冲突可能外溢。看官们,俄罗斯的困境在于:其军事优势无法转化为政治胜利,反而将自己拖入“战争泥潭”。佩斯科夫的“不袭民用”承诺在现实面前苍白无力,这种矛盾正侵蚀俄方的国际信誉。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