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他发动的认知域作战清单:将跨性别权益污名化为“社会骚乱”,把气候变化论证为“自由主义骗局”,给副总统哈里斯贴上“共产主义者”标签。更致命的是那份引发学术圈震动的“教授黑名单”——这相当于公开绘制火力打击坐标图。当政治分歧升级为意识形态歼灭战时,子弹成为必然的语言延伸。
03 狙击镜后的三种阴影:谁在扣动扳机?
FBI的侦查陷入困局恰似美国社会治理的缩影:抓了71岁喊话老者又释放,锁定嫌疑人却证据不足,最终只剩“凶犯穿深色衣服”的荒唐结论。目前战场情报分析指向三种可能:
• 极左翼复仇部队:符合意识形态仇杀特征。柯克团队近年遭遇327起校园冲突事件,枪击前已有联名抵制行动。精准狙杀模式类似1970年代“地下气象员”组织手法,但射击精度显示受训背景更强。
• 深层政府警告射击:特朗普团队近期频遭异常袭击。马斯克盟友驾驶特斯拉在特朗普大厦自焚,此次柯克遇刺恰逢特朗普筹备竞选集会。选择其“青年军总司令”下手,相当于斩首行动中的威慑性打击。
• 极右翼内部清洗:柯克的“转折点”与“骄傲男孩”等极端组织存在资源争夺。其现代化政治营销模式威胁传统极端组织影响力,不排除借机清除竞争者的可能性。美国极右翼内斗史上早有类似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