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600架无人机“天火焚城”,夜袭乌军工核心

二、三线布局:“红军城绞肉机”与库皮扬斯克-红利曼钳形攻势

当无人机群的余烬尚未冷却,乌东三条战线已同步掀起风暴。在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俄军第15摩步师依托焦化厂废墟构筑的坚固工事,以每天消耗2万发炮弹的强度将战场化为“21世纪凡尔登”。笔者观察到,此处俄军战术极具迷惑性:表面上看是典型的消耗战,实则通过高强度步兵冲击迫使乌军将第47机步旅、第53摩步旅等精锐部队持续投入火线,从而为北线创造战机。

果然,库皮扬斯克-红利曼方向骤然升级!俄军北部集群以T-90M“突破”主战坦克与“柳叶刀”巡飞弹组成混合编队,48小时内连续撕开乌军三道防线。值得注意的是,俄军在此投入了罕见的电子战组合拳——“克拉苏哈-4”定向压制通信系统与“披肩”无人机干扰系统协同作业,导致乌军“星链”终端频繁断联,前线指挥一度退回纸质地图时代。这种“电磁绞杀”与物理摧毁的叠加,正是笔者常向看官阐释的“多域融合作战”的典型样本。(本文由AI辅助生成)

三、战争经济学:摧毁军工链等于掐断输血管道

乌军为何不惜代价死守红军城?答案藏在昨夜被炸的导弹工厂里。据开源情报分析,乌克兰国防工业虽经西方输血仍维持着脆弱产能:每月仅能生产3-4枚“雷霆-2”导弹、修复10余辆T-64坦克,而此次被毁工厂承担了乌军60%的导弹发动机产能。俄军此番打击实则掐断了乌克兰“以战养战”的最后希望——当西方军援因政治因素波动时,本土军工便是维持战线的血库。

更值得看官深思的是俄军的打击精度选择。不同于早期无差别轰炸能源设施,此次行动同步打击了第聂伯水电站附近的变电枢纽,精确瘫痪工厂区供电而非全城断电,这种“外科手术式基础设施摧毁”既最大化战果,又规避了人道主义舆论风险。可见俄军已从去年粗放打击转向“精准战争管理”,背后必然有AI目标识别与实时毁伤评估系统的深度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