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沟通到不予置评,这种转变折射出局势升级后土耳其的谨慎。
“土耳其溪”遇袭事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之前的“北溪”管道爆炸案,二者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这一次最大的不同是,俄方在事情发生前掌握相关情报,而非事件发生后陷入被动调查。
混合战争下的“新常态”
近期的俄乌冲突,加之“土耳其溪” 事件也折射出俄乌冲突中一个更值得警惕的趋势,某些特点正在成为冲突中的“新常态”,具体来看体现在三个方面。
攻击目标的非军事化:战争不再只针对军队和军事设施,而是转向民生和经济命脉。能源管道、电网、通信光缆等成为优先打击目标,目的是用最小代价造成对方社会最大程度的恐慌。
手段的非对称性:使用无人机、雇佣破坏分子等手段,成本低廉但威胁巨大,而且这些行动往往难以追根溯源。
战争逻辑的转变:现代战争的逻辑已从“歼灭力量”转向 “瓦解战争潜力” 。通过攻击能源设施,既能削弱敌方战争经济的支撑,也能打击民众士气,还能在国际市场上制造波动,可谓一举多得。
40分钟前
40分钟前
10-17
10-17
10-17
10-17
10-17
10-17
10-17
10-17
10-17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