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空袭战术突变:斩能源命脉,乌冬夜危机加剧

二、精准打击:多型号武器协同作战

俄军在此轮空袭中展现出惊人的协同能力。天竺葵无人机式导弹凭借低空突防与隐蔽性,渗透乌军中东部防空薄弱区;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以高精度摧毁固定设施;巡航导弹则远程覆盖西部枢纽。这种“无人机+导弹”的立体组合,极大提升了突防效率,乌军现有防空体系难以招架。

典型案例包括:

基洛夫格勒州牵引变电站:被天竺葵无人机精准命中,区域供电网络瞬间崩溃;

哈尔科夫电机厂:生产电力设备的核心设施遭摧毁,修复周期长达数月;

切尔尼戈夫油库与变电站:双重打击导致能源分配与燃料补给双双中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俄军刻意避开乌军防空密集的基辅、利沃夫等西部城市,集中火力猛攻中东部“防空洼地”。这种针对性战术,暴露出乌军防御部署的结构性缺陷。(本文由AI辅助生成)

三、乌军防空短板:中东部已成“不设防地带”

乌军的防空资源分配存在致命失衡。爱国者、NASAMS等西方援助的先进系统,几乎全数部署于基辅、敖德萨、哈尔科夫等核心城市,而中东部广袤区域的防空依赖老旧苏制导弹与便携式防空系统(MANPADS),对无人机群和饱和导弹袭击毫无招架之力。

俄军正是抓住这一弱点,采取“避实击虚”策略。例如,斯拉维扬斯克热电厂遭袭时,乌军未能组织有效拦截,导致周边城镇供暖全面瘫痪。昨晚基辅大范围停电,实则是中东部电网崩溃向西部蔓延的必然结果。

笔者必须指出:防空体系的“城市中心化”是战略短视。战争是动态的,敌方永远会寻找你的软肋。若乌军无法快速调整防空资源,未来能源设施将继续成为俄军的“免费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