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军事爱好者,我不得不强调,这条约的军事意义远超外交范畴。它类似于一个“准同盟”框架,尽管双方官方强调“不结盟”,但在实战中,中俄在叙利亚、中亚等地区的协同行动,已显示出高度的军事默契。例如,近年来中俄联合举行的“海上联合”和“航空飞镖”等演习,不仅规模扩大,还涉及反导、反潜等敏感领域。这背后是两国对共同威胁的认知: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和北约东扩,对中俄构成了双重压力。拉夫罗夫在声明中特意提到“巩固国防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绝非空话。在经济层面,中俄贸易额在2023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能源合作如西伯利亚力量管道项目,更让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找到了生存空间。法律条约加上实际利益,构筑了一道西方难以攻破的“钢铁长城”。
三、中方的回应:外交辞令下的铁血宣言
就在拉夫罗夫发声后不久,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的一幕,同样值得玩味。法国记者提及特朗普指责印度停止购买俄油,并暗示中国应效仿时,我发言人林剑的回复堪称“教科书级的反击”。他用“正当合法”“单边霸凌”“经济胁迫”等关键词,直指美国行为的非法性。这不仅仅是外交回应,更是一次战略宣示:中国不会在外压下屈服,中俄合作是主权事务,不容干涉。
从军事战略视角看,林剑的声明是一次“主动防御”。它向莫斯科表明,中国在关键时刻不会退缩,这类似于战场上的“侧翼掩护”。在俄乌冲突持续、俄罗斯面临国际孤立的情况下,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中国不仅是俄罗斯最大的能源买家,还通过人民币结算等方式,帮助俄罗斯规避美元体系的制裁。例如,2023年中俄能源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超过50%,这直接削弱了美国金融武器的效力。林剑的“坚决反制”一词,更暗示中国已准备好应对任何外部挑衅——这可能包括在台海、南海等热点问题上与俄罗斯协同行动。这种互信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而是基于多年来的战略协作,比如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多次联合否决。中方的回应,等于给俄罗斯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拉夫罗夫的宣言更有底气。
30分钟前
30分钟前
30分钟前
35分钟前
35分钟前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