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公开喊话,希望在今年感恩节前与东大敲定一份稀土供应协议,目标是让“关键稀土矿物与磁体恢复到四月之前的流通状态”。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位财长还放出狠话,称“若东大变卦,美国手握诸多报复手段”。这话听着硬气,可字里行间透出的,却是美方那股藏不住的焦虑——稀土供应链若是持续卡壳,对整个产业链的冲击,简直是伤筋动骨。

看官们,你们可曾想过,当稀土与美债这两张牌同时被摆上谈判桌,究竟是谁在设局,谁又在被动应对?今天,笔者就带各位拆解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
一、稀土的“命门”:为何美国如此焦灼?
稀土不是土,它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从战斗机发动机、精确制导武器,到电动汽车、智能手机,哪一样离得开钕、镝、铽这些稀有元素?东大掌控着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命脉——根据行业数据,东大提供了全球约60%的稀土开采和近90%的精炼产能。四月之前,流通顺畅;四月之后,风向突变。美方所谓的“恢复到四月之前的流通状态”,说白了,就是希望东大重新打开供应阀门。
贝森特的喊话,表面是谈判,实则是求救。美国国防工业、新能源车企、科技巨头,哪个不在稀土上“卡脖子”?笔者曾分析过,一架F-35战机需要数百公斤稀土永磁体;一台特斯拉Model 3的电机,也离不开东大的钕铁硼。供应链一旦断裂,美国本土产能短期内根本补不上——开采可以加速,但精炼技术、环保成本、产业链配套,哪一样是能一蹴而就的?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也曾是稀土大国,却因成本与环境问题,将产能逐步外包。如今被“反噬”,只能一边放狠话,一边暗地里催协议。看官们,这不正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经典写照吗?
35分钟前
35分钟前
35分钟前
30分钟前
35分钟前
30分钟前
30分钟前
35分钟前
35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