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企的“降维打击”:高超音速武器变“消耗品”
“驭空戟-1000”最令人瞠目的,并非其性能参数,而是企业负责人轻描淡写的那句“成本只有传统高超音速导弹的十分之一”。看官们,这意味着什么?昔日需举国之力、耗资千亿的“战略奢侈品”,如今竟被民企用商业航天思维打成了“战术消耗品”。
凌空天行的破局之道,堪称一场典型的“降维打击”:不追求单项技术极致,而是通过“选用商用产品、借用工业产线、利用社会产能”的模式,把导弹制造从实验室拽进了流水线。其此前研发的“云行”超音速飞机与“筋斗云”发动机,已构建起覆盖气动、控制、防热、动力的技术链。当美国雷神公司还在为单枚导弹的造价争论不休时,东大民企早已用供应链优势碾碎了技术壁垒——这不是技术革命,而是商业逻辑对传统军工的“格式化”。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种低成本量产背后,暗合了现代战争的底层逻辑:饱和式打击。试想,能以5-7马赫速度智能识别目标的导弹集群,若如蜂群般扑向海上移动平台,再先进的防空系统也难逃“蚁多咬死象”的结局。笔者曾言,未来战争的胜负手不在平台多寡,而在智能集群的密度与迭代速度。凌空天行用按月优化的技术迭代周期,彻底撕碎了“十年一换”的装备升级传统。
(本文由AI辅助生成)
35分钟前
30分钟前
35分钟前
30分钟前
25分钟前
30分钟前
30分钟前
30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