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400次坠机,印度血色黄昏与未竟的蓝天梦
在1965年克什米尔冲突中,米格-21用机炮撕碎巴基斯坦F-104的瞬间,让新德里首次感受到技术代差碾压的快感。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米格-21机群在西部战线同时执行夺取制空权与对地打击的双重任务,这种多用途性使得印度空军在开战首周就摧毁了巴方半数雷达站。
二、本土化迷思与“野牛”重生
斯坦航空的米格-21生产线曾是印度工业现代化的图腾。从1966年首架散件组装机下线,到1981年实现95%国产化率,这条蔓延15年的技术消化之路,却埋下了日后频繁坠机的隐患。当苏联原厂工差标准遭遇印度热带气候,当莫斯科提供的技术图纸经历孟买港海风侵蚀,HAL车间的装配精度开始出现微妙偏差。
1999年卡吉尔冲突暴露的体系短板,促使印度空军启动“野牛”计划。这项耗资12亿美元的升级工程,给老迈的米格-21植入了俄制“长矛”雷达与以色列EL/M-2032火控系统。在2004年“对抗印度”美印联合军演中,经过软件魔改的“野牛”居然多次在视距外对抗中“击落”F-15C,这个结果让五角大楼情报分析官反复核验数据真伪。
但先进航电无法弥补原始设计缺陷。短距起降特性使新手飞行员在着陆阶段如同走钢丝,单发配置在鸟类撞击频发的南亚空域显得格外脆弱,狭窄座舱视野更被飞行员戏称“戴着枷锁跳舞”。那些在坠机中丧生的青年才俊,至死都紧握着弹射座椅的D型拉环。